2022年沈阳家庭教育指导师报考工作在陆续进行中,尤其是现在很多教师家长群体都在全力的关注这个问题,更多的关注和课程期待奠定了学习的基础。
很多内心问题的原罪,都是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苛的自我要求。
要优秀、做好人、不能犯错.....为了达到这些要求,有人偏执,有人抑郁,有人分裂。
很多人会说:
不优秀,就无法获得更高的工资;
不优秀,就会拖后腿,被人批评和贬低;
不优秀,别人就会不喜欢自己;
.....
诚然,这些标准激励了那些努力的人,但当这个标准被代入家庭,成了生命唯一的通道。
例如父母只偏爱成绩好的孩子、考好了给奖励、考不好就惩罚......
就会给我们的内心落下一道伤口,我们会发自内心的相信,真实的自己,不值得被爱。
所以要逼着自己优秀,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,才能不那么战战兢兢。你如果考到90分,我就爱你90%;
如果你只有20分,我只给你20%的爱;
如果你不听话不懂事,那我可能会少爱你一些。
她需要这个分数,来确认自己的价值,确认自己是值得被爱的。
这也导致了她成人之后,即使做得再好,也会永远带着对自己的厌恶活着,没办法像其他人一样自信和落落大方:
我成绩不错,但我情商不高;
我很细心,但我没有大局观;
我这次做得很好,但下次就会失败......
这个挥之不去的“但是”,让她只能强迫自己优秀,不敢放松,因为她要让周围的人都对自己满意,才能确定她值得被爱。
追求优秀,是她讨好这个世界的方式,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改变,这让她活得抑郁、卑微。
这也是绝大多数“讨好型人格”、“卓越强迫症”们,内心冲突的真正来源。
她说:“我每天依然在努力,但很少害怕和焦虑,因为这一次不是为了满足任何人,而是明白我值得更好的。”
你的生活,是否也遇到这样的情况:
讨好忍让:
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需要,习惯一味付出牺牲;
羞耻感强:
羡慕别人自信大方,你却永远在自我贬低和攻击;
行动力差:
明明有很多事情要做,却因为抵触而一再拖延;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