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阳启岳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师报考工作紧张的进行中,如何报名,报名条件,考试科目等都是大家密切关注的问题,尤其是双减之后的家长市场,急需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介入引导和培训。
有一类人,更容易越努力越焦虑,那就是——
「过度关注结果」的人。
因为他们内心有这样一条不合理信念:
考试结果好不好=自己好不好。
每一场考试,都关系到自我价值的安危。所以,不安时刻存在:
一个备考学生,会不停地担忧
“万一挂科怎么办?万一补考不过怎么办?万一不能毕业怎么办?”
一个准备答辩的人,会一个劲害怕
“万一忘词了,万一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……我该怎么办?”。
明明此时此刻应该专注在备考,可思维却掉入了焦虑,无法自拔。
一边焦虑着结果,另一边又悔恨过去:
早知道之前就多花一点时间学习了!
晃过神来时,一个小时已经过去了……
为了缓释内心的糟糕心绪,有的人可能还会用习惯性的娱乐方式安抚自己。
不如掏出手机看上一集电视剧,放松一下先吧。

结果就是,在图书馆坐到天黑,书没翻上几页,剧倒是追了大半。
一天下来,以为自己应该是一顿操作猛如虎,最后一看重点全没谱。
最后只能是,又陷入了对结果的新一轮焦虑和自我怀疑。
想要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先了解:
为什么过度焦虑者会将一次结果的失败,等同于自我价值的彻底溃败?
一方面,这与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。
在从小的家庭教育中,对成绩的过于看重,甚至饭桌上唯一的话题就只有学习成绩。
逐渐地,让我们在成长过程中,自我内化出一个「严厉的内在父母」,要求自己在考试中不能有半点差错。
越努力,越焦虑;越焦虑,越做不好。
另一方面,也有来自同辈的压力。
我们总是不自觉地与身边的人做比较,生怕自己落后或被淘汰。
在横向比较的时候,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:
其实,你们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人
即便背景相同,兴趣、志向、性格、价值观都不尽相同。
然完全不“同”,又谈何“同”辈压力?
而因为所谓的“同”辈压力、懊恼自己比不过同龄人,因此陷入焦虑、甚至导致自己停止前进,只会消耗自己的能量,让焦虑就像是滚雪球般越滚越大。
此时,应该怎么办呢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