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热门课程学习【家庭教育指导师】首当其冲,成为社会环境下,家庭教育高度收到重视后的热门课程,学习人群有家长、教师、心理学从业人员,为了更好的学习和了解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,受到社会关注。
“懂事”的背后是缺爱
上周末,去朋友家里拿文件一起上班,她家里有一个6岁的孩子,我们走的时候孩子说:
“妈妈,今天是周末,你为什么这么着急走?”
接着她妈妈回答:
“妈妈要去加班啊!你在家好好呆着,饿了冰箱里有吃的,我让姥姥一会儿来陪你!”
孩子在听到妈妈说话的一瞬间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,但最后孩子还是忍着眼泪说:
没事儿,妈妈是要工作的,我乖乖在家等你。
这个孩子让我想起了黄圣依的儿子安迪。
当他被问到:“爸爸妈妈平常工作忙不能陪你,你会感到孤单吗?”
他也是这样回答:“不孤单,我习惯了。”
安迪和朋友的孩子一样,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懂事。
虽然懂事,却缺少孩子应有的那份天真和活泼。这让我感觉到了他们的早熟,也看到了他们对自己父母的无奈。
美国心理学会(APA)指出:“18个月的婴儿就能感受到孤独的情绪,他们哭泣或者手舞足蹈。”
而大一些的孩子,当他们不被父母“看到”时,即使父母在身边,仍会感到孤独。
正如朱自清在《荷塘月色》中写到:但热闹的是他们,我什么也没有。”
孩子故作坚强的外表,却是他们内心孤独的伪装。
觉察你的负面想法,
并和它保持距离
让我们陷入反复思考的主要原因,是大脑中挥之不去的负面想法。
第三代认知行为心理学代表人物史蒂文·海森提出了接纳与承诺疗法(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),简称「ACT」——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处理负面情绪。
具体怎么做呢?
第一步,察觉到你的负面情绪,并且接受它;
第二步,认知解离——和你的负面情绪拉开距离。
比如,现在你大脑中产生一个令人沮丧的想法:「我一事无成,真是个失败的人」。
让这个想法在大脑中保持几秒,观察它对你的影响;
然后试着在它的前面加上一个短语,变成「我有一个想法,我是个失败的人」。
你会发现,这个时候你会与先前那个想法之间拉开距离,并非现实。
你还可以给这种想法起个名字,比如叫「失败者故事」,当它下次出现时,你会觉得「啊?失败者故事又来了」。
其实情绪是中性的,再可怕的想法,也只是头脑中的一串文字。
而之所以让我们感到不舒服,是因为我们在对情绪做评判,想控制或者回避所谓的「消极情绪」。